当前,我国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已经超过 40 平方米,住房发展阶段正在从 “有没有” 转向 “好不好”。
2025 年全国两会期间,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到 “好房子”,并给出了四个明确的标准:安全、舒适、绿色、智慧。在 2025 年年初的地方两会上,全国 15 个省份宣布将大力推进 “好房子” 建设。3 月 9 日,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倪虹表示,近期,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组织编制《好房子建设指南》、修订《住宅项目规范》,其中有一项,就是要把住宅的层高提高到不低于 3 米。
那么,建设 “好房子” 有哪些意义?对房地产行业发展会产生哪些深远影响?在笔者看来,从追求 “有房住” 到追求 “住好房”,这表明 “好房子” 时代正式拉开帷幕,将重塑房地产行业底层发展逻辑。
重构供求关系,推动行业转型
当前,中国城镇化率已突破 67%,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超过 7.5 亿平方米。房地产行业依靠过去 “规模至上” 催生大量 “速成式” 住宅的扩张逻辑,已无法满足居民愈发多样化的居住需求,建设 “好房子” 迫在眉睫,更需要与时俱进。
2024 年以来,全国多地 “因城施策” 推行建设 “好房子” 的新举措,从规划指标、第四代建筑、建筑面积计算、容积率计算等方面纷纷出台新规范、新标准,细化层高、隔音、采光等指标,从源头扫清建设 “好房子” 的障碍。
当然,建设 “好房子” 对稳楼市的影响,绝非表面看到的用 “技术指标堆砌” 提升房屋品质,而是会更为长远地影响房地产下半场的竞争格局。2025 年,“好房子” 项目将集中入市,这意味着在以换房为主的交易环境中,像原来一样造房子将不再有市场。未来,“好房子” 如同好汽车,那些质量过硬、产品力更强,规划设计更好的宜居住宅,将拥有更高的去化率、更快的变现速度,乃至市场定价权,是市场止跌回稳的重要推动力,也将加快推动行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。
重建盈利模型,倒逼企业谋长远
过去,房地产行业靠 “野蛮生长” 增厚利润空间,主流模式是 “拿地 — 建房 — 销售”,物业服务也只是开发商的衍生业务,绝大多数上市房企开发业务占营业收入的 95% 以上。“好房子” 时代来临后,房企将从拼速度转向拼质量,有望从三个维度来重塑盈利模型。
一是加大研发投入,升级建造技术。消费者对健康住宅的需求与日俱增,这将倒逼开发商加大对绿色建材、新风系统以及智能家居系统等方面应用的开发和投入。二是延伸服务链条,拓宽服务边界。当前,房企正从 “开发商” 向 “美好生活服务商” 转型,这意味着企业要围绕房屋和空间进行多元化业务布局,比如,构建智慧物业、商业地产、养老社区等服务生态,带动住宅项目去化率,提升产品溢价空间。三是轻重资产并重发展,以存量资产运营破局。“好房子” 未来有望在城市更新领域发力,这涉及存量房改造业务,若企业能够参与旧改工程,探索 “存量房改造 + REITs” 模式,将能打开新业务格局,开拓新业绩增长点。
重塑建造流程,实现产业跃迁
“好房子” 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,好标准、好材料、好设计之外,还要有好的建造过程,要推广 “绿色 + 智能” 建造,强化科技赋能的新型建造方式,打造全产业链融合一体的智能建造产业体系,推动建筑业工业化、数字化、绿色化转型升级。
实际上,科技赋能建筑,早已有之。无论应用 BIM 技术贯穿设计、施工、运维全周期,还是装配式建筑的应用,乃至 3D 打印技术,均在稳步推进过程中,可以像搭积木一样建房子,缩短工期,提升效率,也更加绿色环保。比如,未来的 “好房子” 工程,有望以装配基地为核心,延伸智能家居、智慧运维业态,形成万亿元量级产业集群,推动行业从单一房屋建造向生态服务系统转型。更值得期待的是,随着人工智能 (AI) 技术的迅猛发展,智慧房屋、智慧社区将大有可为。
当前,房地产行业已告别 “短跑冲刺”,转向 “马拉松式” 精工细作,建设 “好房子” 正当其时。展望未来,“好房子” 的建设,将重构土地、资本、技术、服务的组合逻辑,让房地产真正回归 “居住本质”。
免责声明:本页面旨在为广大用户提供更多信息的无偿服务;不声明或保证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。本站内所有内容亦不表明本网站之观点或意见,仅供参考和借鉴,购房者在购房时仍需慎重考虑。购房者参考本站信息,进行房屋交易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与本网站无关,当政府司法机关依照法定程序要求本网站披露个人资料时,我们将根据执法单位之要求或为公共安全之目的提供个人资料。在此情况下之任何披露,本网站均得免责。本页面所提到房屋面积如无特别标示,均指建筑面积。 注:本站所有信息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,复制,抓取等,如有违者必追究法律责任。如有异议可投诉至:Email:133 46734 45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