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,“好房子” 概念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,引发社会广泛关注。近日,杭州市紧跟政策导向,出台《杭州市住宅品质提升设计导则 (试行)》(以下简称《导则》),并宣布于 4 月 1 日起正式施行。该《导则》通过一系列精细化标准,为杭州未来的住宅建设描绘了全新蓝图,致力于打造安全、舒适、绿色、智慧的居住环境。
3 月 17 日下午,杭州市建委组织媒体见面会,相关负责人详细介绍了杭州住宅品质提升相关政策文件的制定情况,并就社会关心的问题进行解答。市建委房开处处长李勇表示,《导则》施行后,将率先在市区范围内选取部分新建住宅项目开展试点工作。后续,将根据试点成效,逐步向全市推广,稳步推进住宅品质提升工作。
《导则》围绕住宅品质提升目标,从九个方面进行深化,制定了 116 条具体刚性标准。在居住舒适度提升上,《导则》明确要求高层住宅底层必须架空,且架空层高度不得低于 4 米,为居民提供更多公共活动空间;普通住宅层高不得低于 3 米,建筑面积不小于 160 平方米且配备地暖、管道式新风或集中式中央空调系统的住宅,层高则需达到 3.15 米。此外,还鼓励结合小区景观,设置风雨连廊,提升居民出行体验。
针对群众普遍关心的房屋隔音问题,《导则》给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。规定住宅分户墙厚度不小于 240 毫米,户内阳台以外部分的现浇楼板厚度不小于 120 毫米,有效阻隔邻里间的噪音干扰。同时,厨房共用排气道需采用能防止各层回流的定型产品,解决厨房串味难题。李勇强调,《导则》并非另起炉灶,而是对现行国家规范标准的补充与升级。例如,国标仅规定住宅卧室不能贴临电梯,《导则》进一步扩大范围,要求套内使用面积大于 7 平方米的 “书房”“健身房”“活动室” 等独立房间,均不得紧邻电梯布置。
在保障居民安全方面,《导则》同样亮点颇多。考虑到老龄化社会需求,规定设置公共电梯的住宅,每个居住单元至少配备一部担架电梯,以便在紧急情况下快速转运病人。同时,小区主要出入口需设置进深不小于 10 米的缓冲集散场地,垃圾房应布置在便于清运且与住宅距离不小于 10 米的位置,充分保障 “一老一小” 活动安全。从 4 月 1 日起,杭州二类高层住宅的耐火等级将由二级提升为一级,建筑材料耐火时间延长,为居民筑牢安全防线。
顺应智能化发展趋势,《导则》对智慧社区建设提出明确要求。小区高层建筑需设置高空抛物视频监控设施,电动自行车集中充停、充换区要配备具有热成像感温火灾探测功能的摄像机,公共电梯则采用监控智能分析技术,防止电动自行车进入。此外,还需搭建智慧安防、智慧管家、智慧停车等管理系统,对公共电梯运行状态、生活水箱水质等进行智能监测,实现住宅智慧运营。
为确保《导则》落地实施,杭州市建委将加强对试点项目的全过程监管。目前,市建委正牵头制定试点项目监管机制。同时,在供地环节,规资部门会在地块《建设条件须知》中明确住宅品质提升要求,开发商可据此在拍地前进行成本测算,决定是否参与竞拍及项目建设。市建委还将联合相关部门,根据试点项目特性,完善土地出让规划控制指标,提高土地空间资源利用效率。
浙江工业大学中国住房和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、教授范建双认为,《导则》的出台对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意义重大。更高的品质标准和完善的小区配套,将激发潜在的改善性住房需求。智慧、绿色等技术在 “好房子” 建设中的应用,也将带动相关产业发展。此外,建造 “好房子” 对服务品质的强调,将促使房地产企业从单纯的开发商向服务商转型,为行业发展开辟新赛道。
免责声明:本页面旨在为广大用户提供更多信息的无偿服务;不声明或保证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。本站内所有内容亦不表明本网站之观点或意见,仅供参考和借鉴,购房者在购房时仍需慎重考虑。购房者参考本站信息,进行房屋交易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与本网站无关,当政府司法机关依照法定程序要求本网站披露个人资料时,我们将根据执法单位之要求或为公共安全之目的提供个人资料。在此情况下之任何披露,本网站均得免责。本页面所提到房屋面积如无特别标示,均指建筑面积。 注:本站所有信息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,复制,抓取等,如有违者必追究法律责任。如有异议可投诉至:Email:133 46734 45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