探索建筑设计与产品设计的边界:徐唯钰的创新之研

2025-10-13 14:58来源:中国网

  在可持续设计持续发展的当下,建筑与产品的界线正逐渐被重新定义。近年来,建筑师纷纷跨界产品设计,如BIG创立的KiBiSi将建筑逻辑延伸至家具与耳机设计,Snøhetta推出模块化家具系列,KieranTimberlake研发可发电幕墙,显示建筑与产品的边界正被重新定义。

  建筑师与研究者徐唯钰的作品《Terra Carbon(碳迹器)》展现了这种交叉领域的探索。她以系统化的思考方式,将建筑设计的结构逻辑与产品设计的功能机制结合起来,使生态过程得以融入建筑材料的生成与使用。

  从装置到构件:设计的循环路径

  《碳迹器》是一套可携带的碳捕获与材料生成系统。装置通过一种基于湿度变化的胺类树脂,在干燥环境中吸附空气中的二氧化碳,并在潮湿时释放气体。整个过程依赖环境湿度的自然变化,无需外部能源驱动。

  释放的二氧化碳进入密封的矿化舱,与硅酸盐岩石反应生成稳定的碳化物。该固态基底随后成为真菌菌丝体(Mycelium)的生长环境,两者结合后形成一种可生物降解的复合材料。

  这些复合材料被压制成砖块、铺装或墙体模块,具备轻质、透气、隔热的特性,可在多种气候条件下使用。徐唯钰在设计中既注重结构的科学合理性,也重视材料在建筑应用中的实用价值。《碳迹器》的意义不仅体现在技术创新,更在于它让建筑材料的生产具备了生态循环的能力。

碳捕捉装置的运行方式

  设计逻辑与可操作性

  作品的设计过程涵盖了从能源获取到模块化组装的完整逻辑。装置依靠太阳能与风能维持运作,并通过外壳结构自然收集空气湿气。它能够在城市、乡村、海岸或森林环境中独立运行,适应多样的生态与气候条件。

亲水树脂的分子结构

  这种设计模式突破了传统的尺度划分。建筑设计关注空间与结构的长期稳定,产品设计强调精度与可操作性,而《碳迹器》在两者之间建立了新的联系。

  装置以产品的形态生产材料,又以建筑的方式思考系统的运行与维护。这样的结合让建筑研究具备更高的灵活性,也使建筑师能够以更实验性的方式参与气候议题。

  生态参与与建筑周期

  在传统建筑中,材料往往被视为资源的终点。《碳迹器》提出了一种新的逻辑:材料能够在自然循环中被再生,并在建成后继续与环境互动。

  菌丝体材料在使用后可被降解或重新利用,使建筑成为生态系统的延伸。徐唯钰希望通过这样的机制,让建筑在生命周期内持续参与环境的更新,而非被动存在。

  《碳迹器》展示了一种以科学方法参与建筑思考的路径。它强调系统运作与环境响应之间的关系,探索建筑设计如何转化为一种可持续的生态技术。

  国际视野与行业认可

  《Terra Carbon(碳迹器)》在国际设计领域获得了多项荣誉:

  2025年缪斯设计奖(Muse Design Awards 2025

  获得“概念设计·绿色方向金奖(Gold Winner in Conceptual Design – Green)”

  纽约建筑奖(NY Architectural Awards

  获得“创新建筑与可持续绿色建筑技术奖(Innovative Architecture – Sustainable and Green Building Technologies)”

  巴黎DNA设计奖(Paris DNA Awards 2025

  获得“产品设计·生态设计类获奖作品(Winner in Product Design – Eco Design)”

  这些奖项的评审标准聚焦于创新性、可持续性与社会影响力。《碳迹器》的入选与获奖,说明该项目在技术逻辑、设计哲学与现实应用之间取得了平衡,体现了未来建筑的可实践方向。

  作者简介

  徐唯钰(Weiyu Xu)是一位建筑设计师与研究者,目前任职于Kohn Pedersen FoxKPF)建筑事务所,并创立了独立设计工作室 SWY Studio。她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建筑高级设计理学硕士(Master of Science in Advanced Architectural Design, Columbia University)。

  她的实践跨越建筑、城市策展与空间装置设计,研究方向聚焦生态转型、去中心化设计与自然与人工边界的模糊化。其代表项目包括上海北外滩91号地块超高层、成都熊猫塔、西棕榈滩Family Church社区更新项目,以及系列艺术装置《Floating Leverage》《Terra Carbon》《Future City and Time》等。

  她的作品曾在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(SUSAS)、纽约设计周(NYCxDesign)、巴塞罗那当代艺术展(Barcelona Contemporary)和Borders Art Fair等国际平台展出,并多次荣获国际奖项。徐唯钰通过跨尺度的设计研究,持续探索建筑、生态与人类未来生活之间的互动关系。

  (编辑:王希)

免责声明:本页面旨在为广大用户提供更多信息的无偿服务;不声明或保证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。本站内所有内容亦不表明本网站之观点或意见,仅供参考和借鉴,购房者在购房时仍需慎重考虑。购房者参考本站信息,进行房屋交易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与本网站无关,当政府司法机关依照法定程序要求本网站披露个人资料时,我们将根据执法单位之要求或为公共安全之目的提供个人资料。在此情况下之任何披露,本网站均得免责。本页面所提到房屋面积如无特别标示,均指建筑面积。 注:本站所有信息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,复制,抓取等,如有违者必追究法律责任。如有异议可投诉至:Email:133 46734 45@qq.com

相关资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