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两年来,许多中国开发商陆续爆出债务危机,使中国房市深陷泥潭。周五(5月17日)宣布了多项救房新措施,包括央行:设立3000亿保障性住房再贷款、取消个人房贷利率下限、要求地方政府购入滞销房产,消化住房库存。
统计局周五公布多项4月份经济数据,一线城市4月份新房和二手房价格全面下跌。新房价格更是出现了9年多来最快的降幅。
与此同时,2024年前四个月的房地产投资同比下降了9.8%,1-4月按建筑面积计算的房地产销售额同比下降20.2%,新开工面积下降24.6%。开发商筹集的资金也同比下降了24.9%。这凸显了中国房地产危机正日益恶化。
房地产业在高峰时期,曾是中国经济的一大支柱,现在却成为经济复苏的主要阻力。过去两年里公布了一波又一波的支持措施,但都未能扭转房市的颓势。
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在“全国切实做好保交房工作会议”上表示,商品房库存较多的城市,政府可用“合理价格”收购部分滞销房产,以稳定房价。
何立峰说,这些房屋将用作保障性住房,但没有给出购买的时间表或目标,也没有详细说明资金来源。
这项措施可能促使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,进一步恶化。
此前,天风证券估计,若想在18个月内消化库存,至少需花费7万亿。然而,目前地方政府已债台高筑,负债约9万亿美元。
何立峰还表示,地方政府应“酌情以收回、收购等方式妥善处置已出让的闲置存量住宅用地,以帮助资金困难房企解困”。
另外,央行表示,将取消房贷利率下限、调降首付款比率。
央行表示,将取消全国首套住宅、二套住宅的商业性个人房贷利率政策下限。此外,也下调了首付比例,首套住宅的房贷最低首付款比率不低于15%,第二套为不低于25%。
高盛估计,截至2023年底,中国可售房屋库存价值为13.5万亿元,由于部分尚未完工,因此还需投入5万亿才能完工。
上海一家违约开发商的高管说:“从心理上讲,这会让投资者认为是政府在‘买单’,是在把风险从房企,转移到银行和地方政府身上。”
在此之前,政府鼓励人们“以旧换新”,将旧房换成新房,但民众购买二手房的兴趣非常有限,使该计划进展不顺利,收效甚微。
根据官方数据,在70个大中城市中,有64个城市上个月房价下跌,超过了3月份的57个城市。
诸葛找房数据研究中心分析师关学荣表示,“房价持续下跌将加剧购房者的观望情绪”。“行业调整尚未结束。市场复苏尚需时日。”
央行副行长陶玲17日下午宣布,设立3000亿元保障性房屋再贷款,支持地方国有企业以合理价格收购已建成未出售商品房,用作配售型或配租型保障性住房。
陶玲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提到,近期提出统筹研究消化存量房产和优化增量住房的政策措施,这是结合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的新变化,人民群众对优质住房的新期待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。
陶玲指出,中国人民银行抓紧认真贯彻,立足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管理职能定位,推出4项政策措施。
陶玲进一步指出,其中,设立3000亿元保障性房屋再贷款,鼓励引导金融机构依照市场化、法治化原则,支持地方国有企业以合理价格收购已建成未出售商品房,用作配售型或配租型保障性住房,预计带动银行贷款5000亿元。
据此前报道,官方正考虑要求全国地方政府购买数以百万计的未出售房屋,以拯救低迷的房地产市场。
报导指出,地方的国企将被要求使用国有银行的贷款,以折扣过后的价格,向陷入困境的开发商购买未出售的房屋,并将购得的房屋改造成「经济适用房」。
「经济适用房」是为中低收入民众解决住房问题所进行的政策性安排,由官方统一下达计划,用地一般实行行政划拨的方式,免收土地出让金,对各种经批准的收费实行减半征收,出售价格实行政府指导价,按保本微利的原则确定。
央行:设立3000亿保障性住房再贷款,计划新增三千亿元保障性住房再贷款以支持国企收购存量现房。此外,土地回收用于保障房项目可通过专项债支持,并进一步加大地产商“融资白名单”支持力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