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山东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取得重大进展,其中泰山景区的新发现尤为引人注目,一处疑似秦汉行宫的古遗址浮出水面,为这座承载着千年历史的名山再添神秘色彩。
故事要从一次普通的土地平整说起。在泰安大津口乡,一位村民在种树时,意外地挖出了一些瓦片。这本是一个小小的发现,却在不经意间触动了历史的琴弦。大津口乡文化站敏锐地捕捉到这一信息,并迅速报告给了泰山景区 “四普” 工作专班。
专班人员立刻奔赴现场,眼前的景象让他们激动不已:土层中裸露着层层瓦片,经过初步判断,这些正是流行于秦汉时期的绳纹瓦。这一关键线索,如同打开历史大门的钥匙,让工作人员看到了揭开古老秘密的希望。
为了进一步确认遗址的价值,专班人员查阅了大量资料。在袁明英先生所著的《考寻泰山石刻随录》中,他们找到了重要线索:据说汉武帝曾在泰山东侧仙台岭修筑过两个望仙台,考察人员在大津口乡沙岭村附近发现大量绳纹瓦的瓦砾,皆是汉时遗物,并怀疑此处就为汉武帝的行宫遗址。如今发现的绳纹瓦,是否就是历史的呼应?这一疑问,更加激发了大家深入探究的热情。
在秦汉时期,绳纹瓦不仅是实用的建筑材料,更承载着当时的审美和社会文化信息。此次绳纹瓦的大量发现,无疑是泰山古遗址类文物的重要突破。泰山景区表示,下一步将聘请省内文物专家和专业考古机构,对这一重大发现进行深入的考古发掘和研究,力求还原历史的真相。
除了秦汉行宫遗址,泰山景区在此次文物普查中还收获颇丰。目前,已完成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登记的 228 处文物点的复核工作,并上报了 31 处新发现文物点,涵盖摩崖石刻、碑刻、古遗址等多种类型。其中,玉泉寺古墓葬的发现也备受关注。
该墓葬位于玉泉寺大雄宝殿西南处,初步判断属于清代古墓。据玉泉寺管理区副书记、副区长郭强介绍,2024 年 9 月 8 日中午,玉泉寺管理区在进行消防工程时,意外触碰到墓葬。施工人员果断停止作业并迅速上报。墓葬中出土了几枚钱币,年代最早的是顺治年间,最晚的则是道光年间。棺椁内发现的小石门、煤油灯、铜钱等陪葬品,成为后续考古研究的关键线索,有望揭开这座清代古墓背后的历史秘密。
作为中国首批世界遗产地,第一个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,泰山的每一处文物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。此次文物普查中,科技元素的应用为工作带来了极大便利。无人机、RTK 等设备的使用,让测点坐标更加精确,位置图和平面示意图采集端直接绘制,精准记录文物的现存状态。泰山景区工作人员史中华感慨地说:“‘三普’时,拿着本子、尺子统计数据,手持 GPS 测点就已经很先进了。‘四普’中科技元素更加明显,让泰山景区内的文物资源更加可见可感。”
为了更好地完成景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,泰山景区党工委、管委会高度重视,成立了景区 “四普” 工作协调机制、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,从各个管理区抽调精兵强将,深入山林区域开展地毯式文物调查。同时,多次邀请山东省文旅厅和泰安市文旅局专家组前来指导。在 2 月 24 日的座谈交流会上,省文物专家委员会专家们针对专班提出的文物分类、录入、登记等难题进行了详细的指导,并提出以泰山为例,总结整理出山岳型景区 “四普” 工作的 “泰山样本”,得到与会专家和同行的一致赞同。
泰山景区新发现的 31 处文物,为研究泰山历史文化提供了新线索。这些文物承载着灿烂文明,生动地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厚度、文明广度、精神高度。而在实地调查中,一支年轻的团队成为了讲好新时代文物普查故事的主力军。他们年龄最小的只有 23 岁,在泰山的山林间穿越、攀爬,用手掌触摸、用脚步丈量着历史的温度和厚度。
组长刘璐说,七八月的泰山上,普查中被蚊子追着跑,一秒都不敢停下。组长姜月琦说,一天走了 45000 步,上厕所时腿抖成了筛子。队员郑安琪和张珊为了找到放羊村民口中所说的防空洞,在悬崖边上来来回回寻找好多遍。尽管条件艰苦,但他们不畏艰险,充满斗志和动力。正如队长邸志刚所说,通过一年多的 “四普” 工作,既摸清了泰山的家底,又锻炼出一支自己的队伍,他们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。
随着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的深入,泰山脚下的这片神秘土地,还会为我们带来哪些惊喜?秦汉行宫遗址的真面目究竟如何?让我们拭目以待,共同见证历史的重现。
免责声明:本页面旨在为广大用户提供更多信息的无偿服务;不声明或保证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。本站内所有内容亦不表明本网站之观点或意见,仅供参考和借鉴,购房者在购房时仍需慎重考虑。购房者参考本站信息,进行房屋交易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与本网站无关,当政府司法机关依照法定程序要求本网站披露个人资料时,我们将根据执法单位之要求或为公共安全之目的提供个人资料。在此情况下之任何披露,本网站均得免责。本页面所提到房屋面积如无特别标示,均指建筑面积。 注:本站所有信息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,复制,抓取等,如有违者必追究法律责任。如有异议可投诉至:Email:133 46734 45@qq.com